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邯 郸 文 化 产 业 网
Handan Cultural  Industry

一万年粟垄连天   三千载古道成河  ——从文化自发、自觉走向自信与自强

发表时间:2024-08-09 16:41

一般认为,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是3400年。如最早刻录“中国”二字的何尊(宅兹中国)有3100年的历史。

或许是时间上的巧合,根据魏国史官所著的《竹书纪年》中关于邯郸在殷纣王时期就建有“离宫别馆”推算,邯郸做为地名存在距今也是3100多年。

邯郸本土学者对现存十几万片甲骨文进行了搜寻,发现有十一片“甘”的记载,六片“单”的记载。由此推算出邯郸之名可能源于古地名“甘”,或者可能源于商周时期两大氏族甘氏、单氏东迁。如此,邯郸建城史将改写为3250年。

也许数字并不能体现多大的文化意义。

现今邯郸区域内的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便已悄然兴起,创造了粟作农业和家鸡驯养等,其中黍、经炭14检测距今1万年以上。展现了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国内权威学者认为:磁山文化在中华民族由渔猎、采集向农耕生活方式过渡阶段具有重大意义;当然是邯郸文化自发形成的重要阶段。

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磁县境内挖掘的南城村遗址最早可追溯到仰韶晚期(6500年前),下七垣遗址是典型的先商文化漳河类型的代表;复兴区涧沟遗址几乎覆盖邯郸境内所有古人类活动阶段;涉县发现成套的战国青铜乐器、邯钢厂区地下七米挖掘出数百座战汉平民墓葬、以及延续了数千年并散布在邯郸境内无数的文化遗存。

战国时期,赵国定都邯郸,赵文化逐渐兴旺。

赵王城遗址的存在,我们有幸能亲身感受赵文化的震撼。据中国社科院专家刘庆柱先生研判(《赵王城在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为列国都城邯郸宫城的赵王城,首创了中轴线四门三大殿式布局并成为定制被延用至历朝历代。

赵国人深知晋国“作三军、设六卿”的创新意义和局限。柱国、左师、守相、假相国等符合实际需要的官职使中央集权体系更健全;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更彻底;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更具活力;士人崛起、诸子立异、百家争鸣……由此,赵国形成了豪放粗犷、慷慨悲歌的文化基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这一时期,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逐渐发达;城市及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孕育出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学术大师,也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毛遂等一批英雄人物,甚至出现了郭纵、卓氏等产业强人。其中,荀子集先秦文化之大成,被尊称为“后圣”。

成语,既是一种语言艺术,又是生活的智慧总结和道德规范。除了直接来自于诗经等史著,大部分与战国时期发生的各种事件有关。

退避三舍与负荆请罪,远远超出了晋文公知恩图报的情感内涵,是赵文化低调内敛、大局观念、知错就改、勇于担当的集中体现。

如果说5000多条成语典故是中华文化从自发、自觉到自信的一个例证,那么其中1500多条出自或与邯郸有直接关联,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赵文化的地位与影响。

实际上,虽然历经战乱,邯郸城的繁荣仍然持续到了汉末。

现存于永年朱山崖壁上的石刻是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经考证是歌颂汉赵王的遗迹……

恐怕,就连对汉代儒学有直接影响的荀卿也没有想到,经过改造并由统治者推行的儒学,在现实表现中并没有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在汉王朝摇摇欲坠之中,或许是战乱损毁、或许是单纯的审美自信,不管是白沟工程的限制、还是邺城有明确的敌人——明明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曹魏集团非要在邯郸故城旁边重建一座城市。

邺城,虽然曾是魏国的陪都,但自公元前239年起,便成为赵国的一部分。秦设36郡,邯郸郡辖5县之一就有邺。曹操正式废除汉赵国后,邯郸又成为邺郡的一个县。颇有点像老百姓家盖房子,西屋塌了,在南墙建新房,反正还是自家院子。

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审美情趣标准相一致,赵王城的中轴线四门三大殿布局被邺城的建设者彻底采纳并升华为城市整体建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规范和原则——中轴线对称布局,并从此影响整个东亚地区的城市建设与规划至今。

赵人不曾想到,“邯郸学步”实现的途径还能会有这样的方式。

“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体现了赵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追求。 在邺城崛起过程中诞生的建安文学,则以文学自觉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的自信。

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文人集团,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感。其慷慨激昂的风格带有赵文化的影子,对社会生活的自觉表达和对文学艺术的深入探索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实践,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于对汉王朝行政管理文化“一锅粥”的反思,曹魏集团首设中书省,搭建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以至于身在洛阳的汉皇帝不得不将国家大权“禅让”给来自邺城更优秀的管理团队。

东魏的统治者干脆将国都从洛阳迁到了邺城并扩建了邺南城。正如荀子等大儒所期望的那样,象征着文化正统的熙平石经被从洛阳运到了邺城并由书法大家邯郸淳对中途遗失的部分进行了撰写和补刻,后人称之为三体石经……

北齐时又对邺南、邺北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期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在洛阳没有完成的“麟趾阁”,在邺城形成了北齐律。从北齐律到隋律、唐律的演变,集中反映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文化在制度层面的自觉演进。

平原君的门客三千、曹孟德的广纳天下之贤,在北齐统治者眼中仍显局限。在国家层面,集军功、推荐、基层上升等要素为一体的人才选拔制度破天荒地出现了人人平等的“笔试”过程,有了科举、甚至高考制度的味道……

   代表北朝晚期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响堂山石窟,有现存最早的摩崖刻经;作为舶来品的佛教,也在这块土地上开启了本土化禅宗的艰辛之旅。

   伴随着“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三教合流、融洽共存现象的普遍发生,女娲文化、梦文化以另一种形式表达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大众愿望。

     为了繁荣经济,邺城东市和西市比汉长安的东西九市面积规模更大且实现了集中规范的管理。在来自全国各地能工巧匠的加持之下,当地的土特产——丝绸,不仅运往东亚、西亚和欧洲,而且成为国礼;就连日常用品陶窑烧制,在青瓷阶段就树立了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和独树一帜技艺标准。虽然不是最早烧造的窑址,但却是以多项原创技术和艺术风格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影响深远、至今薪火相传。

如果说江南才子陆机在邺城以回复友人书信的形式,为后人留下了现存早的法贴——平复贴纯属偶然,那么赵敬侯、曹操、高欢相继离开故土来到这里寻求人生的自我实现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曾经的光环阻止不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继邯郸故城、邺城之后,魏州大名府以唐代第三大城市和大宋陪都——北京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作为唐宋元明时期重要的都府雄镇,大名以“二次为都,七为陪都”的身份,延续着这块土地文化魅力与实力。

大名可不是一下子就变成大宋陪都的。她因运河的开通而与邺城的发展同源。相距有些距离的大名早在春秋时期与邯郸一样属卫地,战国时期属魏并作为魏国的别都。大运河的开通,邺城不再是南北水运中心。唐开元年始,大名取代邺城迅速崛起。

大名原叫魏州。唐末,魏州节度使、也就是军阀藩镇势力叛唐称王,改魏州为大名府,自封大名为国都。五代十国时期,晋王李存勖占据魏州并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建都魏州(大名),都名东京。后来又移都洛阳,改东京为邺都,大名成为后唐的陪都。

藩镇制度害了大唐,却使魏州扬名,有五礼记碑为证。

唐碑宋刻的五礼记碑规模宏大,不仅是唐朝后期藩镇制度及北宋礼仪制度的见证,而且同时展现唐代柳体的美观劲拔与宋代镌刻的宕逸秀丽。

还是在这块土地上,馆陶人魏征为唐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名人柳开是北宋初年古文运动的首倡者……

   武安人宋之韩以刚正不阿之躯成为明代著名的廉吏……

狄仁杰、寇准、包拯、韩琦、黄庭坚、颜元……以各自的方式在这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诗人黄庭坚以北京(大名)国子监教授的身份走向中国文化的深处。

大儒颜元则在直隶广平府肥乡县屯子堡村的漳南书院,以首开中国古代书院实学教育的方式,开启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描述邯郸之美的唐诗宋词及历代名人佳作更是如恒河之沙数。

近代以来,这里仍然是区域文化的中心。

在大名城内,除了省立七师还建有省立女子师范。如今,女五师是全国民国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女子师范校址。

在广府,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健康养生文化悄然兴起……

以成安人王雪涛为代表的花鸟画艺术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精神,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书画艺术家不断探索和突破。

同科两进士一般只会出现于文化发达、教育水平高的地区。邯郸最后的两位同科进士王琴堂、朱陆怡以文人墨客的身份,为古城近现代工商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13年,大名县第一位考上女师的郭隆真,在五四运动中是妇女界最积极坚决的领导者之一,她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觉悟社,逐渐由爱国者、民主主义者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共产主义者。

1918年,在武安伯延房氏慷慨捐资相助之下,因资金短缺而停工的北京大学教学楼得以复工。蔡元培亲题“育我菁莪”匾额相赠。

   大名作为北方红色策源地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

   1929年,印有“打倒国民党,建立一个新世界”的红色传单曾贴满大名城内的大街小巷。

   磁县煤矿工人运动的队伍中数次出现刘少齐的身影……

   1930年,工农暴动武装组成的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的旗帜在冀南大地上飘扬。

   伴随着《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广府陈村的出版,抗日战争时期,以涉县为中心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在强大的武装与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之下,红色新闻、进步文艺、产业经营、社会管理各方面全面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日报的前身之一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这里创刊;人民银行的主要源流冀南银行在这里创办;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接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确保党中央的声音一天也未中断;土地法大纲在这里颁布;“八千壮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刘邓大军从这里出发东渡黄河,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砥砺士节、敦厚士风。

邯郸大地上,文化实践与顶层设计交织,文化自觉与自信同步。新中国成立后,邯郸主城区、大名县城(省级)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邯郸被学界誉为中华成语之都;临漳、磁县成为研究隋唐渊源及北朝文化的焦点;全世界的太极拳爱好者在广府定期相聚;邯钢是国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全国城市信息化工作会、行政权力公开服务现场会曾在这里举办。

本土学者对邯郸文化进行了总结:磁山文化、赵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磁州窑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梦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曹魏建安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随着文化研究与考古成果的积累,又有学者认为应加上先商文化和北宋大名府文化。

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邯郸时曾说:邯郸是要复兴的!

相信伟人的断言一定有其深遂的文化内涵。


服务保障

正品保证
7天无理由退换
退货返运费
7X15小时客户服务
支付方式

公司转账
货到付款
在线支付
分期付款
商家服务

商家服务
培训中心
广告服务
服务市场
物流配送

免运费
海外配送
EMS
211限时达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我的收藏
留言
回到顶部